樂趣之餘的代步省心之最,2024 MG MG4 旗艦版

在上個月先行試駕 XPOWER 之後,這個月 MG Taiwan 則是提供了旗艦版給我們試駕。雖然那 435hp 超大馬力所造成的「性能過剩」 確實很吸引人,但畢竟多數人都是以通勤為主,後驅單馬達顯然比較適合一般人使用。

對於 MG Taiwan 來說,MG 4 的任務不僅於提供實惠的純電車款,更多是希望脫離加諸在 MG 品牌上「物有所值」「便宜治百病」的枷鎖、讓整個品牌以「先進技術」「物美價廉」這種更為健康的路線發展,在這個通貨膨脹的時代,當大家都拼命提供相同價值的產品時,此時 MG 4 就是台能激發一些樂趣的純電車。

相同 64kWh 鋰電池組
後驅單馬達設定更適宜通勤

IMG_5824.jpg

MG 4 旗艦版同樣採用上汽集團研發的全新 MSP 平臺,搭配 CATL 寧德時代的 64kWh 鋰電池組(可用容量 61.7kWh),並且導入CTP(Cell to Pack) 與新式樣超薄電池組來讓重心僅有 490mm。
而在拿掉前方的永磁同步馬達後,最大輸出降至 204 ps/25.5kgm,0-100 km/h 為 7.9 秒。續航力部分,原廠所提供的 NEDC 模式為 467 公里,打個 7-8 折應該會落在 400km 左右,原廠公布的能耗則為 6.1km/kWh。

IMG_5722.JPG

雖然馬力少了 200 多匹,但其實這種配置我反而最喜歡。無論是在市區行駛、抑或是在高速路段,低速扭力線性、中高速源源不絕的輸出曲線有種駕馭大排氣量自然進氣引擎的錯覺;而 Snow、Eco、Normal、Sport、Custom 等 5 種行車模式的性格,僅有 Normal 與 Sport 比較鮮明,而後續我調整成 Sport 於高速公路行駛,即使電門全部踩下去,輸出也不會像是「脫韁野馬」一樣暴衝,即使你是從油轉電的新首都很容易上手。

IMG_5636.JPG

動能回收提供四種:弱、中、強、自動調整,並提供單踏板模式可切換,實際運用上也沒有太大的問題,煞車也不會因為有動能回收功能導致力道突兀的問題。

IMG_6042.jpg

底盤結構上維持前麥花臣、後五連桿的設計,搭配前後配重 50:50 的車身,差異就在於避震器維持普通設定,在面對多彎的山路,MG 4 旗艦版還是能夠有一定的支撐力、指向性維持一定水準;雖然日常行駛靠著偏舒適的回饋、碎震處理算是流暢,只是在行駛一些落差較大的爛路或是橋樑連接處的時候,避震後段反饋處理反而過於直接,所以多餘震動都會傳遞至車內。

整體來說,MG 4 旗艦版給我的感覺很像是歐系車的動態回饋,日常通勤或是小玩一下都足以應付,加上動力輸出沒有那麼狂暴,反而讓人開的更為暢心。

IMG_6194.jpg

IMG_6148.jpg

外觀差異不大
僅有輪圈與 Logo

IMG_6279.jpg

旗艦版外觀與 XPOWER 相去不遠,車頭「三角形」LED 大燈組搭配光劍式 LED 轉向燈,結合保險桿 AGS 主動進氣口設計,這些由 Cyberster 概念車所演化而來的設計元素確實很合年輕人胃口。而車色「巴黎橙」也相當吸睛,開在路上的回頭率可謂百分百!

IMG_5708.JPG

IMG_5718.JPG

線條刻畫明顯的車側以前高後低的姿態展現,車門下緣的黑色塑料飾版有效降低電池組所造成的厚實感,整體比例相當均衡。

IMG_5713.JPG

IMG_5715.JPG

IMG_5703.JPG

IMG_5705.JPG

車尾「天鵝座」貫穿式 LED 尾燈搭配後保險桿明顯的下擴散器設計,正好與車頂鏤空的 3D 立體尾翼相呼應。

IMG_5700.JPG

而 XPOWER 擁有的銀河曜黑運動套件、18吋雙色切削鑽石輪圈搭配 Continental 大型橘色煞車卡鉗,責備普通塑料以及 18 吋雙色花瓣型附降低風阻輪圈蓋所取代。

IMG_5706.JPG

IMG_5701.JPG

IMG_6286.jpg

實用至上的簡約內裝
空間適合小家庭使用

IMG_5598.JPG

MG 4 內裝其實不算特別,水平式佈局僅有駕駛座數位儀表搭配 10.25 吋螢幕與部分物理按鍵,兩幅式方向盤倒是透露了一絲絲的性能氣息,上面左右二邊物理按鍵功能可以控制 ADAS 系統、音響以及儀表板功能切換,雖然一開始會有點難以上手,不過了解邏輯之後卻相當好用。

gifmake_1721631774.gif

數位儀表內容與 XPOWER 相同,左邊是 ADAS、中間是時速/電量/續航里程/駕駛模式、右邊是車輛資訊,但螢幕較小加上沒有遮陽的設計,試駕時正巧遇到大太陽曝曬,有部分資訊還是被反光影響到。

IMG_5604.JPG

10.25 吋主機部分,主畫面圖示相當簡單,能使用無線與有線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充電系統項目、冷氣空調控制等,上方有快捷鍵可以快速操控所需要的設定,下方實體按鍵則是控制冷氣與音量等常用功能。My MG Apps 則可藉由主機內建 4G 聯網功能,遠端控制各項車輛的相關功能,比方說遠端上鎖/解鎖/空調控制/加熱座椅/尋車/電池加熱/預約充電等。

gifmake_1721722293.gif

質感層面,旗艦版除了維持大面積黑色鋼琴烤漆面板、軟質塑料鋪成搭配部分硬塑料以外,就是將 Alcantara 麂皮改成一般織布材質,不過黑色頂蓬保留下來,還是有濃郁的歐系車氛圍。只是下方杯架部分塑料材質並沒有特別「精修」,所以質感相對普通。中間懸浮式排檔島設計相當實用、上面以金屬旋檔以及大面積鋼琴烤漆面板建構而成,位置適中方便駕駛進行換檔,前方則是無線充電板的設計。

IMG_5625.JPG

IMG_5602.JPG

IMG_5636.JPG

IMG_5637.JPG

IMG_5639.JPG

IMG_5640.JPG

IMG_5641.JPG

ADAS 系統部分整套「MG Pilot」當然是標準配置,包括自動緊急煞車、全速域巡航控制、車道維持輔助、駕駛注意力警報、盲點監控、後方交通警示、速限警告與圖示、RCTB 後方車流煞車輔助等。

IMG_9981.JPG

而 MG 4 旗艦版實用至上的座艙,在 2705mm 的軸距內還是不差的空間表現,刻意挑高的頂棚、傾斜椅背與較長的椅墊,這些都讓後座空間能夠乘載兩名大人,只是如果是三人以上的家庭就需要斟酌一下了。

IMG_5666.JPG

IMG_5667.JPG

IMG_5594.JPG

可6/4分離的行李箱空間部分標準容積為 363 公升,如果把底版下潛則是440公升,全部打平的則為 1165 公升,同樣有著全平面的設計。而笨重的尾門在試駕當下得知後續經銷商可以提供配件金進行售後服務加裝,強烈建議一定要選!

IMG_5591.JPG

在連續開完二種版本 MG 4 之後,作者個人最喜歡的就是今天開的「旗艦版」,動力輸出得宜、針對歐洲市場路況調校的底盤設定、續航力、效率和充電速度即使沒有突破性的表現,也處於平均值以上,這些都讓人聯想到早期的 Volkswagen 燃油小車調性,只不過 MG 4 更突出的就是他選擇後驅來提升操控的動態反應。

IMG_6249.jpg

MG 4 也許在技術領域上沒有超前太多,但其他車廠毫無疑問應該將此車視為嚴重威脅,因為它在許多方面都做到平均值、甚至超過一些,即便在內裝質感像是細節收邊等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看在那實惠的售價上,自然而然就會拋諸腦後了。

IMG_625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