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感系小休旅迎來電能刺激,2025 Honda HR-V e:HEV 1.5 Prestige

自 2016 年導入台灣市場的 HR-V,原本是國產小型休旅車的王者、連續多年都獲得銷售佳績。不過在 2021 年進入第三世代之後,由於亞大市場產品設定策略加上彼時小型休旅車市場已經成為紅海,也讓動力系統變成 1.5 自然進氣引擎的三代車型存在感偏低。

Honda Taiwan 自然知道問題在哪,趁著母廠決定全力推動「電動化」的大方向之下,大家期待已久的 e:HEV 也終於在台落地、成為自 FIT e:HEV 之後的第二款「電油」國產小休旅!

e:HEV 系統加入
呈現洗鍊的動態感

這次 HR-V 小改款最大的重點,就是加入了與 FIT 類似的 1.5 e:HEV 系統,在市區時能像電動車一樣行駛,高速巡航時則改由引擎直接驅動,以提高效率。中速範圍則由電與油協同運作。

但會說類似是因為電池組與馬達輸出等都有些微差異,當然內燃機就是最大熱效率達到40.5%的1.5L 直四 Atkinson 循環 DOHC i-VTEC引擎、匹配內藏兩個馬達(分別為發電機和驅動馬達)電氣式CVT,其引擎的最高出力為 106PS/6,000-6,400rpm、最大扭力 13kgm/4,500-5,000rpm。

驅動馬達匹配的是 Honda 自社開發和生產的H5型,最高出力131PS/3,500-8,000rpm、最大扭力25.8kgm/0-3,000rpm,而且終傳比也更為優化。至於 IPU 智慧型電力控制單元也從 FIT 的 48 顆鋰電池增加至 60 顆鋰電池,總總的一切都是針對休旅定位而改進。

而整套系統也跟隨著小改款規格進行了調整,重點在於對其控制邏輯進行調整:盡量減少引擎使用頻率,改以增加電動馬達的動力輸出區間,也就是擴大純電行駛的範圍。

IMG_0624.JPG

來到墾丁的最大好處,就是有多元的路況可以好好的體驗車輛動態,其實改變最明顯的就是起中的動力輸出,比起原來的 1.5 好上許多。而我也發現 Honda 針對電動部分進行了更積極的設定調校,這樣的變化主要可在市區行駛時感受到,行駛時引擎啟動與關閉的「存在感」被大幅降低,你幾乎感覺不到引擎什麼時候開、什麼時候關。另外方向盤後方的換檔撥片可調整動能回收強度,不但實用,也與整體寧靜舒適的風格很契合。

IMG_1379.jpg

我在前往佳樂水的路上,當電池電量充足的情況下馬達介入的時間更多、引擎的啟動次數減少,即使速度拉到60km/h以上,仍能保持電驅加速的滑順與靜謐感;高速行駛時,引擎直驅模式並沒有像 Fit 那麼頻繁的出現,甚至連輕微減速時也會盡可能熄火並切換為馬達驅動,顯示對省油效率的高度重視,而加速感其實算是好上許多、但受限於車重也沒有像 Civic e:HEV 那樣直接,屬於中庸型的表現。

IMG_1017.jpg

不過駕馭樂趣會被這具 e-CVT 拉低不少。它不像傳統變速箱有固定檔位,稍微深踩油門就會出現過度拉轉的情況,即便是小幅加速也可能讓引擎過早升轉,即便 Honda 重新調整了車內隔音材質的厚度與配置、也變得更為寧靜,但全油門下去那標準的「Honda Style」還是會浮現。

IMG_1397.jpg

小改款後的 HR-V 乘坐舒適性也讓人有種更洗鍊的感覺,在針對避震阻尼、襯套與連桿之間等多處細節改善,以及方向機著結構剛性的提升,不僅在蜿蜒的山路呈現出水準以上的動態反應,重心控制與指向性都相當不錯,激烈開不太會失控;另外行駛於鄉間小路所產生的顛簸起伏時處理變得更細緻。可以說近年來的 Honda SUV 車型在操控性與舒適性的平衡上都表現得非常出色,等於將過去製造高級轎車、跑車的調校功力體現在上,HR-V 也是如此。

IMG_5200.JPG

IMG_5197.JPG

IMG_0883.jpg
維持既有的簡約風格

IMG_0792.jpg

由於 HR-V 在「剛剛好的尺碼」之下,於日本、歐洲與東南亞市場販售情況不錯。因此這次小改款也就不搞大動作,僅針對細節處修改。

IMG_0706.JPG

外觀方面,變動比較明顯的部分就是前保桿、水箱罩。HR-V 本來就是以車身一圈貫穿的「環繞式腰線」為設計重點,現在把頭燈組做得更水平、更明顯,這個特色也更突出。前方水箱罩也從原本的梯形改成接近長方形,搭配變得更簡約的前保桿,和現在的N-BOX、WR-V、ACCORD這些「家族臉」更加一致。

IMG_0709.jpg

IMG_0728.JPG

IMG_0720.JPG

IMG_0716.JPG

IMG_0714.JPG

IMG_0711.JPG

而原本車高降低、呈現出低重心的「信賴感」、Fastback 輪廓輔以平直車頂所造就的「美感」則是延續下來 ,而隱藏式後把手的加入共構成 Coupe Like SUV的優美圓滑比例。比較可惜的地方,就是受限於亞大市場供應佈局(部分市場 RS 規格專用),台灣市場的 HR-V 一體式尾燈組沒辦法像日規市場一樣有些許的變化,但搭配帶點鴨尾的尾門線條,還是有著成熟大器的樣貌。

IMG_0786.jpg

內裝小幅微調
質感呈現保有一定水準

IMG_0702.JPG

坐進去車內,以 MM 思想開展的環繞式水平設計主題依舊,搭配得宜的金屬鍍鉻、黑色鋼琴烤漆面板與皮質介面,以及保留了實體按鍵、旋鈕和開關,大幅提升使用便利性,也將質感提升到另外一個境界。

雖然對日常代步需求的人來說,這些並非必要條件,但綜觀目前市面上百萬內小休旅,對於那群期盼從入門小車升級,或是想換小台車的族群來說,質感反而會是一個重要考量,而這也是 HR-V 能超越其他對手的地方。

IMG_0610.JPG

當然內裝也有進行幅度不小的改變:除了全新的 7 吋數位/類比儀表可顯示 e:HEV 系統作動等各項功能以外,原本偏向駕駛座一邊設計的排檔區域,現在變成了左右對稱的雙層托盤設計,也就是將過去刻意強調跑車感的佈局修正成為「實用優先」,實際使用上角度剛剛好。而左右二側三段式出風口,有直吹臉部、擴散等模式,能將氣流引導至後座乘客,搭配後座冷氣出風口,讓全車都能享有最適宜的溫度感受。

IMG_0642.JPG

IMG_0618.JPG

IMG_0639.JPG

IMG_0645.JPG

IMG_0643.JPG

IMG_0646.JPG

IMG_0653.JPG

gifmake_com_1750307759786_506.gif

其他我喜歡的地方就是 HR-V 在人體工學設計方面表現出色,駕駛視野和控制介面都優於同級車,雖然後座頭部空間就稍嫌不足,但後座腿部空間非常寬敞。

IMG_0596.JPG

IMG_0635.JPG

IMG_1450.JPG

IMG_0599.JPG

IMG_0604.JPG

而從後座延伸到行李廂的使用機能上,HR-V 也展現出高人一等的設計,ULTRA 機能除了讓座墊會一起翻折進地板,形成幾乎全平的空間,另外後座座墊還可向上收折,讓高件物品得以垂直放置,這是只有 Honda「中央油箱佈局」的獨門絕技,甚至要開去「車中泊」都綽綽有餘。

gifmake_com_1750349884490_715.gif

配備上全新的日本 Panasonic 8吋 Display Audio 主機(支援無線/有線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Smart Entry+Push Start 系統、Walk-Away Lock 離開自動上鎖等都是標準配備,而我試駕的 Prestige 車款則再加入駕駛座 8 向電動調整、六隻揚聲器、無線充電座、雙區域恆溫空調系統、鋼琴烤漆黑色飾版與感應式啟閉電動尾門等。

IMG_0613.JPG

IMG_0630.JPG

IMG_0632.JPG

ADAS 部分藉由與 Valeo 合作的全新 100 度超廣角攝影機與新世代處理晶片,視覺寬度可以達三個車道,同時左右交叉路口的移動物體也能被辨識到。

DSC05367.JPG

包括 ACC 主動式車距調節定速巡航系統、CMBS 碰撞緩解煞車系統(支援對向來車、自行車、夜間行人與前方摩托車)、FCW 前方碰撞預警系統、LKAS 車道維持系統、LDW 車道偏移警示系統、RDM 車道偏移抑制系統、 AHB 遠光燈自動切換系統、LCDN 前車駛離提醒系統、LSF 低速跟車與 RSR 後座提醒系統,完全與日規 Vezel 一致。而 Prestige 規格則多出右邊 LaneWatch 攝影機,打方向燈就能顯示在主機上面,雖然畫質從 30 萬增加至 100 萬畫素,但還是有提升的空間。

gifmake_com_1750307559281_691.gif

DSC05380.JPG

而ACC 的加速、減速等控制就與過去的 Honda Sensing 一樣的細膩度,但全速域之下可以更輕鬆地應對塞車狀況;車道維持系統則是在 72km/h以上會維持在車道內,低於72km/h以下 LDW 會以震動提醒並自動拉回車輛。

IMG_5207.JPG

具有「高級感」的都會小SUV
e:HEV 讓它成為完全體

IMG_0820.jpg

猶記得我拿到車的時候里程數上面僅顯示 9km,隔天還車的時候已經累積到超過 200km,這麼長時間的體驗之下,HR-V 在換上 e:HEV 動力之後有著出色的節能表現、洗鍊成熟的操控感,更不用說「魔術空間」概念是 HR-V 同級最強的武器。

雖然全油門下去這套 1.5 e:HEV 還是有點力有未盡之感,但如果你能接受這不是台有性能取向的「電油」車,那也不成問題。

IMG_0725.jpg

對注重油耗效率、風格與空間機能的買家來說,HR-V 小改款補齊戰力之後確實有更大的籌碼與另外一款油電對手相提並論,剩下的就是看個人對長期持有成本的考量了。

IMG_0838.jpg

IMG_1482.JPG

IMG_073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