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本次活動最大亮點之一,即為全台首輛 Level 3 AI 自駕電動巴士的首次公開展示並體驗。不過在此之前先讓我解釋一下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 (SAE) 所公布的J3016標準,這個標準一共分成五種等級,數字越大代表人類越輕鬆、越不用專注於開車上。Level 0~2級還是「輔助」性質,駕駛不能偷懶;Level 3 則是真正定義上有限制的「自動駕駛」,要人隨時待命;Level 4 以上才是真正的「放手不管」,而 Level 5 就是科幻電影或小說當中,由車子完全掌控、你只需要搭上去讓電腦 AI 幫你開的概念。
LEVEL 1 :駕駛人必須始終完全控制車輛,但在縱向或橫向導引方面可以得到駕駛輔助系統的支援,例如自動跟車或車道維持輔助。
LEVEL 2:駕駛人也必須始終完全控制車輛,但在駕駛中可以透過單個駕駛輔助系統的組合或在停車時透過橫向和縱向導引得到輔助。
LEVEL 3:系統在一定條件下能接管動態駕駛任務。但是,駕駛人必須能夠隨時(有幾秒鐘的準備時間)控制車輛,尤其是在系統要求時。目前僅有 Honda Legend 的 Honda SENSING Elite(限量 100 台)於日本地區特定區域行駛、Mercedes-Benz S-Class 的 DRIVE PILOT 智能駕駛輔助於德國行駛。但 Level 3 也是從輔助駕駛進化到有限自動駕駛的關鍵。
LEVEL 4:在一定條件下(例如選定的街道,並非在所有的天氣條件下),系統可以獨立掌控所有的交通狀況。根據不同應用情況,有時甚至不再需要駕駛人(例如自動代客泊車、接駁車)。
LEVEL 5:車輛中的系統可以在所有條件下完全獨立自主地處理所有駕駛任務,包括複雜的交通狀況。這意味著將不再有司機,只有乘客。然而,目前仍然沒有針對完全自動駕駛汽車的法律框架。
因此這樣看下來,其實台灣市售車大多僅有 Level 2等級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即使開啟自動跟車與車道置中維持功能,駕駛人也必須始終完全控制車輛。
而為協助台灣產業發展爭取國際商機,ARTC 車輛中心更主導開發 Level 3 系統車輛,攜手義隆電子、歐特明、為昇科、旭春、友通資訊、智易科技、奇美車電等國內指標企業共同打造,並以成運汽車電動巴士為平台,搭載 ARTC 車輛中心自主開發的決策控制軟體,具備感知融合、自動駕駛控制、駕駛接管判斷與風險應變決策等關鍵功能,能符合聯合國 UN R157 Level 3 自動駕駛標準。其具備車道維持、主動閃避、駕駛狀態監控等先進能力。
實際乘坐上去後,其實感覺就與你日常生活搭乘的電動巴士一樣,甚至外觀與內裝都相同。但仔細看你會發現外觀多了許多攝影鏡頭與雷達等,這些都是為了讓巴士能夠無死角的監控外在交通,而 ARTC 人員也強調這套系統不僅能偵測車輛,還能偵測行人、腳踏車騎士與機車騎士。
雖然不是第一次體驗「高速周回道」,但搭乘巴士確實是第一次。一開始擁有專業S 級駕照的試車手帶領我們上周回道的時候,觀看螢幕才發現試車手雙手已經脫離方向盤,此時系統會偵測外在路況、讓車輛沿著車道自動轉向,而當試車手打左轉或是右轉方向燈變換車道的時候,也能順利且圓滑的通過;此時 ARTC 設計了一道關卡、那就是刻意將慢速車輛切入同一車道,系統也能即時掌握前方動態、並且以最柔順的方式自動減速並維持安全車距,等前方車輛加速駛離並切換到其他車道,系統也會自動調整加速至原本設定的車速。
那你可能會想問:自動駕駛的最高車速為多少?事實上 ARTC 人員表示, Level 3 AI 自駕電動巴士的最高極速限制在 70-80km/h,不過自動駕駛範圍則是設置在 60km/l,這點與 Honda Legend Honda SENSING ELITE 原型車、Mercedes-Benz S-Class DRIVE PILOT 智能駕駛輔助所預設的時速相同。
不過因為台灣尚未正式開放Level 3(有條件自動駕駛)車輛在公共道路上合法上路,相關法規也還沒有明確制定。目前僅有《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當中允許自動駕駛車輛在實驗場域或特定試點進行測試,尚未普及到一般民眾日常交通或全面開放於公共道路。
但未來台灣政策將會參考歐盟UNECE體系,並依循國際標準 UN R157 來制定相關 Level 3 以上級別的法規。而交通部預計在2025年提出「自動駕駛車輛管理辦法」草案,並透過自動駕駛巴士等試點計畫,在封閉場域或特定路線累積經驗,為未來法規制定與實務導入鋪路。
而 AI智慧座艙也是 Level 3 AI 自駕電動巴士的重點,當中導入「AI深度學習影像辨識技術」與「異質感測融合生物雷達系統」二大技術,因此這台 Level 3 AI 自駕電動巴士便具備駕駛者監控、兒童遺留偵測及乘客跌倒辨識等多元功能。
在周回道測試的時候,專業S 級駕照的試車手也展示了駕駛時常出現的疲勞徵狀如頭部偏擺、眼神漂浮不定;藉由 AI影像偵測下能判斷駕駛者狀態,當巴士判斷有無法克服的路況,會即時請駕駛者接手,若駕駛者可能因睡著或身體不適的狀況下,自駕電動巴士將自動減速、靠路邊停車,並發出通報,有效提升公共運輸及車輛行駛的整理安全性。而這個項目 ARTC 也有專門的實驗室進行測試,藉由 AI 模擬駕駛座艙可以展演出許多日常生活遇到的駕駛者突發狀況。
另外因應交通部將電子後視鏡(CMS,Camera Monitor System)納入規範,此回我們也參觀了 ARTC 車輛中心的燈光實驗室。現場建置符合國內外法規標準(車輛安全檢測基準27-1、UN R46、ISO 16505)的驗證能量,能模擬各種自然光環境,進行影像清晰度、對比與系統延遲等關鍵測試,協助業者進行改良並縮短開發期程。
最後則是 ARTC 振動噪音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有點年紀的人應該會在 Nissan Cefiro 上市的廣告中看過,當年為了力拼與 Rolls-Royce 同級的寧靜度,特地與 ARTC 合作在實驗室中將其調整到最寧靜、幾近無噪音的狀態。
而現在為了因應 AI 熱潮,ARTC 則將實驗室稍加改裝,導入符合ISO 3744、ISO 3746與ISO 11201等聲壓、聲功率量測規範,同時也可執行車輛領域的智慧座艙模組、充電樁在產品開發階段的聲學檢測。目前服務對象更擴及近期熱門的AI伺服器,搭配高階聲學相機,可協助廠商以非侵入方式即時捕捉多聲源訊號,將肉眼無法辨識的音訊轉化為可視化圖像,獲取精準的分析與優化診斷。
而 ARTC 車輛中心董事長王正健也特別跟我們強調,為了完善 Level 3 以上級別的測試環境,今年9月即將啟用的全天候高速自駕實車驗證測試場域,可提供智慧車輛、車輛電子系統、感知系統等產品,在長200公尺的隧道內,重現降雨、起霧、日出日落或夜間等天候環境條件,執行最高時速110公里的自動駕駛實車測試及高架道路,可測試智慧車輛於匝道的匯入匯出情境,及在高架橋與橋下道路供巴士等大型車輛的GPS訊號遮蔽測試。同時也規劃升級現有試車場,導入全域車聯網系統、智慧立體停車場與整車級虛實整合模擬實驗室,打造封閉且安全的智慧車輛測試驗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