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車報導 - CarStuff 人車事
Maserati從2015年開始佈局轉型計畫,從原本極為保守的作風轉為更加大膽,前前後後聘請了1,500位來自全世界各國,最頂尖及優秀的設計師及工程師(平均年齡僅37歲)全心投入,讓這107年歷史悠久的汽車大廠逐漸在這一兩年間閃耀出全面煥然一新的新動力火花。而繼Ghibli MHEV之後,Levante GT的推出開啟了Maserati「電進未來」戰略的第二階段,這代表未來的新車型都將會推出輕油電混能動力或純電動力車款。
雖然台灣的 5+2 SUV 市場因為 MPV 車款的式微呈現出成長的局勢,但市場龍頭還是由 Skoda Kodiaq 拿下來。Kodiaq 會如此成功除了進入時間相當早以外,同時車內空間拿捏得很好,雖然不是正七人座,但第三排的空間卻也不會難以入座,加上 Skoda Taiwan 的配置給得相當齊全,考量到 C/P 值確實相當划算,因此這個龍頭可是以自身實力獲得的。 而在今年 4 月的時候原廠則推出了幅度不大的中期改款版本,主要是針對外觀與內裝進行修飾而已,台灣身為 Kodiaq 的重要市場,原廠也已相當快的速度在 12 月就先行給媒體試駕、正式上市則要等到 1/13。
身為 Volkswagen 家族最入門的產品,Polo 可是跟 Golf 有著相同市場與歷史「歷練」的 B-Segment 小車,不過在「電氣化」世代以及小型 SUV 快速竄紅的逆襲之下,傳統小型掀背車也不得不想辦法生存下去,最快的方式就是在保有自身操控實力的同時,於配備上進行顯著的差異化。 而像是 Polo 這款歷史悠久的車型,也在中期改款進行了「電氣化」的大幅改造,將外觀、內裝修飾得更像上級車款,不過這也讓車價也再度攀升,以今天試駕的 230 TSI Style 規格來說,預接單就已經達到 91.8 萬的售價,究竟其進步幅度能不能襯托其高貴的身價呢?
在競爭激烈的 C-Segment SUV 市場當中,韓系品牌一直都是處於較為弱勢的狀況,這也不是說車子不好,而是因為品牌力的緣故長期讓歐系、日系與美系等對手三分天下。不過韓系品牌也不是省油的燈,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無論是 Hyundai 或是 KIA 都擺脫了他們的舊形象,成為能夠與一級大廠並駕齊驅的品牌。  也因此旗下的看板車型 Tucson 每一代都有幅度巨大的進化,這次第四代 Tucson L 也不例外,光看「L」這個車名就知道 Hyundai 決心來個「絕地大反攻」,以長軸規格來滿足台灣消費者對於「大」的要求!
M Power家族的第一部問世車種是1980年的M1,這台車本來是要與Lamborghini一起合作開發,但是因故由BMW自行開發,搭載相當多的賽道科技,第二台就是1986年的E30 M3,與現今熱門的GR Yaris的WRC背景相同,都是因應賽事規則「homologation」同賽事車輛車型最低製造標準的理由生產出來!
在 2018 年脫胎換骨的全新第七代 ES,當時便以更俊俏的外型與 GA-K 平台所加持的全方位進化操駕感,廣泛的動力編成組合也讓消費者選擇多元,上市後取代個性鮮明的 ES,成為 Lexus 房車產品線的中流砥柱。 如今三年過去,雖然在市場上鮮有對手,但小改款 ES 還是以更加卓越的靜謐性和駕乘舒適性,讓 ES 能夠在中大型豪華房車當中穩固舒適王者的地位。
儼然成為 Volkswagen 的銷售主力的 Tiguan,除了因為新世代車款的優異平台架構、結合德系車一貫嚴謹的設計語彙,當然還有同級對手少見的 Tiguan Allspace 長軸 5+2 兄弟,讓它在堪稱紅海的 SUV 市場當中銷量相對穩定,而且能夠吸引到不同的消費族群。 如此重要的車型當然不可能拖個一年才導入,因此 Tiguan Allspace 小改款車型於今年5月問世之後,台灣福斯快馬加鞭的進行認證與導入的作業,最終很快地在半年後在台推出!而這次試駕的也是主力車款330TSI Elegance Premium,除非你想要加入性能色彩,不然售價 164.8 萬的它就很夠用了!
Ford Mondeo車型對於我有不同的意義!因為當年入行跑了福特這個品牌的線,在90年代初期可說是歐洲Ford的主力商品,當年的同級對手還有把雙B的C-Class與3系列包含在內做同級比較!
Lamborghini作了一件競爭對手沒有做過的創舉,將無法合法上街行駛的賽車,幾乎1:1移植到了公路車中。這讓以往只能在賽車場一窺賽車芳澤的感動,如今都能在街道上天天上演!
第二代Q5小改款首次推出了Sportback車型,它的身形大小介於e-tron Sportback與Q3 Sportback之間。優雅實用、前衛而運動化的風格是Audi各車系所有Sportback車款的共同特色,Coupe-like車身輪廓從B柱開始向下傾斜,傾斜的後車窗和比例較高的後保桿使外觀更具動感和力量。而這美感並不會犧牲實用性與空間舒適性,除了後座頭部空間沒有明顯所小的感覺之外,510升的標準行李箱容積,也只有少了10升。
在 Caddy 車系於去年推出大改款版本、將使用近 17 年的 PQ35 平台全面替換成 MQB 架構之後,「商務車休閒化」的趨勢也吹向純商用版本的 Caddy 車型上。 或許是為了要跟過去的 Caddy Van 做區隔,這次大革命的 Caddy 商用規格名稱也改稱叫做 Caddy Cargo,在維持既有雙座佈局之下,同樣換入 MQB 架構,並與以往一樣規劃有長、短軸車型給不同需求的消費者選擇!